
新生兒照顧知識大全:育兒準備、照護技巧
Mar 25. 2025
寶寶的出生對於新手爸媽來說除了充滿喜悅,也伴隨著各種焦慮與不安,本篇文章將針對新手爸媽可能會遇到的新生兒狀況、育兒疑問逐一解答。
本文大綱
迎接新生兒的相關準備
新生兒用品清單
新生兒需要用到的物品很多,建議新手父母可於寶寶出生前 3 個月開始羅列清單,預留時間安排採買計畫,出生前 2 個月再著手進行採買。
以下依據使用目的,提供七大類新生兒用品清單:
- 新生兒衛生用品
尿布:新生兒尺寸通常為NB,購買時可先買1個月會用到的量,之後再依寶寶體型補貨
不含酒精、香料的濕巾:挑選成分單純且有清楚標示的產品
尿布墊或防水墊巾:防止換尿布時突然尿濕環境
口水巾/紗布巾:使用頻率高,建議準備至少10 條(同尺寸的各2~3條),材質要柔軟親膚
- 新生兒衣物
連身包屁衣:每天都需要替換,可先準備 6~8 件,以開襟式(方便穿脫)、材質透氣親膚佳
輕薄透氣的紗布被
手套:防止抓傷
襪子
- 新生兒清潔用品
澡盆
親膚毛巾、浴巾
溫和的奶瓶洗碗精
溫和的洗浴用品
成分單純的洗衣精
- 新生兒哺育用品
奶瓶:數量8~10 支,120-240cc的可多準備
奶瓶長柄清潔刷
配方奶:先買一罐,確定寶寶適合再買多入
奶瓶消毒器
奶嘴
固齒器
- 新生兒寢具用品
嬰兒床或便攜式嬰兒箱
防水保潔墊、床套
不需要枕頭(有窒息風險)
寶寶監視器
- 新生兒日常護理用品
嬰兒指甲刀或嬰兒磨甲機
體溫計/耳溫槍
屁屁膏:每次換尿布時補塗,防止紅屁屁
紗布:護理臍帶或清潔口腔使用
消毒棉棒
- 新生兒外出相關用品
嬰兒汽車安全座椅
嬰兒車
嬰兒背帶/背巾
容量充足的外出包/媽媽包
攜帶型風扇
新生兒的哺餵照顧
餵奶時間及頻率
新生兒進食時間不固定,建議餓了就餵,順應寶寶的需求哺乳,不要因為不是進食時間,而拒絕哺餵。
若不方便親餵而採取瓶餵,須留意:
- 時間:寶寶通常每 3~4 個小時會需要喝奶,一天的喝奶次數約 8~12 次,隨著月年齡增長,喝奶頻率也會漸漸下降。
- 奶量:新生兒每日奶量公式=寶寶體重 (KG)X150 ± 30cc
舉例:寶寶體重 3 公斤,一天的喝奶量約420-480 cc
✷小提醒:
寶寶喝奶量只是一個參考數字,同步觀察寶寶其他生理面向,如活動力、排泄狀態是否良好等等,更能準確判定寶寶是否吃得足夠。
怎麼判斷寶寶餓了
- 有點餓:舔嘴唇、吸手、嘴巴會微微噘起來一開一合、轉頭
- 感覺餓:吃手、瘋狂搖頭轉來轉去、情緒略激動(表情有點要哭不哭)
- 非常餓:大聲哭鬧
哺乳技巧
- 母乳寶寶的哺乳技巧
- 哺乳姿勢:無固定姿勢,用媽媽自己覺得舒適且放鬆的姿勢坐著或躺者即可
- 寶寶的臉、胸部、腹部要面向媽媽維持同一個方向,當寶寶靠近乳房時會有自然的尋乳反射,嘴巴張大後便可讓寶寶含住乳暈與乳頭
- 正確的含乳姿勢不會讓乳頭有疼痛感,且能明確觀察到寶寶規律的吸吮頻率+清楚的吞嚥聲音
- 哺乳時間:一側建議 15~30 分鐘
- 哺乳姿勢:無固定姿勢,用媽媽自己覺得舒適且放鬆的姿勢坐著或躺者即可
- 瓶餵寶寶的哺乳技巧
- 選擇流速慢的寬式奶嘴頭,讓寶寶能依據自己的速度喝奶
- 讓寶寶以坐姿坐在媽媽腿上,奶瓶與地面平行,確保奶嘴裡持續有奶水
- 中途寶寶若不想喝,可先幫寶寶拍嗝,讓寶寶休息一下再繼續
- 選擇流速慢的寬式奶嘴頭,讓寶寶能依據自己的速度喝奶
- 拍嗝姿勢:
拍嗝是為了幫寶寶把喝奶時不小心吸到的空氣拍出來,避免腸胃不適;常見的拍嗝姿勢包含:
- 肩趴拍嗝
- 坐腿拍嗝
- 趴腿拍嗝
溢奶/吐奶處理方法
溢奶、吐奶=輕微的胃食道逆流
寶寶的胃很小,加上賁門功能尚未發展成熟,沒辦法把食物完全鎖在裡面,進食後便會有溢奶或吐奶情況,滿一歲後則會漸漸趨緩。
- 六個避免溢奶/吐奶的方法:
- 親餵寶寶:留意含乳姿勢是否正確,姿勢正確吐奶機率低且媽咪的乳頭也不太會痛
- 瓶餵寶寶:留意寶寶嘴巴與奶嘴的密合度&吞嚥動作,若奶嘴的孔洞太小,寶寶吸吮困難便容易吸到過多空氣,孔洞太大則容易讓奶水快速進入口中而噎到
- 喝奶中間&喝完奶可以幫寶寶拍嗝,排出空氣
- 喝完奶後 30 分鐘內,不要高舉寶寶或是大力玩耍,情緒起伏大的寶寶(興奮或大聲哭鬧都算),吐奶機率也會比較高
- 喝完奶後避免立刻平躺,以直立方式抱著寶寶約 15 分鐘,降低吐奶機率
- 提高餵奶頻率,改為少量多餐
經驗上來看,只要寶寶生長發育正常,每個月體重、身高穩定增加,精神好、沒有合併症狀(發燒、咳嗽),即使有溢吐奶的情況也不需要太擔心。
✷若寶寶幾乎每一餐都有噴射性吐奶、嘔吐物含有綠色膽汁血絲、每個月體重增加緩慢甚至下降,請爸媽立即就醫找出原因。
打嗝處理方法
- 引起新生兒打嗝的可能因素:
- 寶寶喝奶時完全平躺
- 奶嘴大小不符合寶寶嘴型
- 激烈哭鬧時間長,導致吸入過多空氣
- 全親餵,媽咪吃太多易產生氣體的食物
- 正常情況下,新生兒打嗝約 5-10 分鐘會自己停止。
可多觀察寶寶打嗝是否跟特定狀況有關,有異常時較能立即察覺&調整。
- 五個舒緩打嗝的方式:
- 調整含乳姿勢,避免平躺餵奶
- 觀察奶嘴孔洞大小是否適合寶寶,過大或過小都可能造成寶寶打嗝
- 喝奶後打嗝:餵奶中間或是餵奶後輕拍寶寶背部
- 若寶寶對牛奶過敏,建議依據醫師指示,換成特殊配方的奶粉
- 餵完奶後可稍微讓寶寶以直立姿勢休息,避免立刻平躺
新生兒照顧指南攻略
新生兒的排泄照護
如何幫新生兒換尿布
- 新生兒平均每 2~3 小時會換一次尿布,一天約換 8~10 次
- 有以下現象時,代表該換尿布了:
- 有味道:聞起來有淡淡阿摩尼亞味
- 尿布變重:浸濕的尿布有明顯的下垂感
- 尿濕顯示計變色:變色代表排泄物已達一定程度
- 換尿布的前置準備物品:
保潔墊/尿布墊
乾淨衣物
新尿布
尿布桶/垃圾桶
棉花球/毛巾/乾紙巾
- 幫新生兒換尿布的步驟
- 找一個平坦的空間鋪上尿布墊
- 確實清潔雙手,確保所需物品都放手邊,避免手忙腳亂
- 讓寶寶以仰躺的方式躺著,輕抓寶寶腳踝,抬高下半身,攤開新尿布後疊在舊尿布下方
- 打開尿布,男寶寶可先用紙巾蓋在生殖器上(避免寶寶突然尿尿),接著將乾紙巾或棉花球沾濕,清潔有沾到排泄物的地方,若有紅屁屁的狀況,可於清潔後塗抹屁屁膏
- 黏緊尿布,尿布跟身體間要留一個指頭的縫隙,順好防漏側邊即完成
觀察新生兒的排泄
寶寶的排泄狀況是觀察寶寶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可透過三個面向來判斷:
新生兒的小便:
- 次數:新生兒小便次數一天可達 10~30 次
- 次數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
新生兒的大便:
- 質地:
- 母乳寶寶:稀稀糊糊、混有白色米粒狀
- 配方奶寶寶:偏黏稠泥狀
- 頻率:
- 母奶寶寶:一天約 3~10 次
- 配方奶寶寶:一天約 2 次、或是 2~3 天一次
- 顏色:
- 濃稠墨綠色:出生後 2~3 天內的胎便顏色
- 金黃色:母奶寶寶常見的便便顏色
- 土黃色:配方奶寶寶常見的便便顏色
新生兒紅屁屁護理方式
新生兒的肌膚比成人薄,當屁股長時間接觸具刺激性的排泄物,肌膚會有泛紅、起疹子的狀況,也就是所謂的「尿布疹」。
常見的尿布疹特徵:
- 脫皮、刺痛
- 紅腫
- 寶寶情緒容易焦躁不安、睡不好或是莫名哭鬧
尿布疹照護要點:
◎延伸閱讀:「紅屁屁該不該看醫生?」、「13 大熱門屁屁膏推薦」
新生兒的睡眠照護
新生兒的睡眠表現
新生兒一天的總睡眠時間約 16~18 小時,由於尚未有固定作息,加上睡眠週期短,平均 1~4 小時會醒一次,有睡睡醒醒的情況屬於正常現象。
若遇到寶寶喝奶喝到一半睡著,可參考以下 5 個作法喚醒寶寶:
- 刺激寶寶觸覺,如輕搔、輕拍寶寶的背部,摸摸腳掌、臉頰、下巴等
- 打開寶寶的包巾讓手腳露出來,涼快一些可讓寶寶保持清醒
- 觀察寶寶的喝奶狀況,若停止吸吮,可以先將奶瓶移開,讓寶寶以直立方式站著拍嗝,結束再繼續餵
- 餵奶時盡量維持房間明亮,讓寶寶知道現在是吃飯時間
- 親餵媽咪可換邊餵奶,或是擠出些許奶水沾到寶寶唇上,重新啟動寶寶的吸吮反應
新生兒的睡眠環境建議
據衛福部建議,安全的睡眠環境需遵循以下 5 大原則:
- 同室不同床:避免讓寶寶與其他人睡在同一張床,降低嬰兒猝死風險
- 蓋毛巾或毛毯時,最高蓋到寶寶胸部,或使用睡袋型睡衣,降低窒息風險
- 嬰兒床要堅固、平整,床上不可放置枕頭、填充玩具等鬆軟物品
- 保持環境通風涼爽:嬰兒的體溫通常比大人高,睡覺時避免幫寶寶穿太多衣服
- 維持無菸環境
安全的睡眠姿勢
寶寶最安全的睡眠姿勢為「仰睡」
由於嬰兒在睡夢中神經反應不佳,還不會翻身時,趴睡或側睡會讓呼吸道無法保持通暢,進而產生窒息。
培養新生兒睡前儀式
培養睡前儀式不僅能幫助寶寶快速入睡,也能讓寶寶睡得較安穩。
也因為每個寶寶個性不同,並沒有所謂最好或最有用的儀式,關鍵在於:
➜儀式能簡單被複製,照顧者換人也可執行
➜儀式能規律進行,外出過夜也做得到
- 五個常見的哄睡儀式:
- 洗澡放鬆:熱水可以讓寶寶全身放鬆,可視情況搭配草本湯浴,以藥草香氣安撫寶寶,寶寶情緒穩定,夜間較不會驚醒
- 養成特定的衛生習慣:如睡前刷牙、換尿布、換睡衣,習慣後寶寶便會知道等等該睡覺了
- 說故事:內容不要太激烈,角色不同但內容維持一致
- 玩小遊戲:不限形式,不會讓小朋友亢奮的靜態遊戲都可以試試看
- 房間燈光調成昏暗黃光:睡覺前玩不要手機,藍光或白光都會讓寶寶不想睡覺
寶寶 3 個月大後便可開始培養睡前儀式,隨著月齡增加,寶寶會有更多發展行為,同樣的儀式可能不再起作用,提醒父母需持續觀察、滾動式調整,跟寶寶的默契才會越來越好哦!
新生兒的作息照護
若希望寶寶建立規律的作息,建議先用紙本或手機紀錄寶寶每天的生理需求,如多久醒一次、多久需要喝奶等等,找出規律後再慢慢培養。
- 餵食:關鍵點在於確定寶寶吃飽但不吃撐,有吃飽睡眠週期便會自然延長。
- 護理:喝完奶後寶寶會有一小段的清醒時間,趁這段時間幫寶寶拍嗝、換尿布、或是直立 15~30 分鐘避免溢吐奶;當寶寶的生理需求都有被解決,睡著後便不太會醒,起床次數也會漸漸減少。
- 哄睡:生理需求都被解決後寶寶便會想睡了,當寶寶開始有睏意,把寶寶放到床上,養成自我哄睡的習慣,即使半夜醒來也能再自行入睡。
若寶寶睡著後很快醒來,有可能是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可回想在上一個「護理」步驟是否有漏掉的,做完再次哄睡即可。
新生兒的清潔照護
如何幫新生兒洗澡
- 幫新生兒洗澡的五大原則:
- 新生兒肌膚脆弱,不需要天天洗澡,一個禮拜 2-3 次為佳
- 喝奶前後、寶寶犯睏時不要洗澡
- 洗澡全程都要用手扶著寶寶,不可讓寶寶獨自留在浴盆
- 洗澡時間不宜過久,過程中留意寶寶保暖度
- 維持室內溫暖度,避免寶寶離開溫水後著涼
- 安全洗澡七步驟:
- 準備洗澡物品:包含澡盆、小毛巾、浴巾、尿布、乾淨衣物
- 確認水溫:手腕內側伸進水裡感受,不會太燙的溫度就是適合的溫度
- 橄欖球抱法:先用衣服或是包巾包住寶寶身體部位,接著讓寶寶平躺在手肘上,用手掌托著寶寶頸部,腋下輕輕夾住寶寶的腿(類似抱橄欖球姿勢)
- 擦拭臉部:將乾淨的小毛巾沾溼,由內而外先擦拭整個外眼角,接著清洗鼻翼、人中、嘴唇下方、耳朵等部位
- 洗頭髮:洗完臉後維持原姿勢,將毛巾浸濕後擦拭寶寶頭髮或是用流水輕輕沖洗,清洗完成再用乾毛巾擦乾頭髮
- 放入澡盆洗身體:脫掉身體包巾,把寶寶放進澡盆中,一手扶著寶寶脖子,另一隻手拿著濕毛巾輕輕擦拭身體,針對手指、腳縫處加強清洗
- 擦乾穿衣:洗完儘速擦乾全身,接著穿尿布,若肌膚較乾燥,可於此時擦上保濕乳液,再穿上乾淨衣物
(◉延伸閱讀:12 大熱門寶寶乳液推薦)
如何幫新生兒剪指甲
指甲容易藏污納垢,不修剪還可能讓寶寶不小心抓傷臉頰,以下提供新手爸媽三個剪指甲的小技巧:
- 挑對工具:挑選嬰兒專用的指甲剪或是磨甲機,上手容易且安全
- 指甲長度:指甲長度要比指頭略長,剪太短寶寶會覺得不舒服
- 修剪時機:寶寶熟睡時修剪,成功率高
如何照護新生兒臍帶
新生兒的臍帶平均出生後 10~14 天會自動脫落,照護步驟如下:
- 準備工具:消毒棉棒、濃度 75% 酒精(消毒用)、濃度 95% 酒精(乾燥用)
- 洗淨雙手
- 消毒傷口:用消毒棉棒沾取濃度 75% 酒精,稍微撥開肚臍,由內而外去除肌膚上的分泌物、血絲,留意棉棒不要來回摩擦,可多重複幾次去除的動作,直到棉棒上沒有血絲或分泌物
- 乾燥:拿取新的消毒棉棒沾取濃度 95%酒精,擦拭肚臍周圍加速乾燥
- 若寶寶肚臍紅種狀況嚴重、傷口出現大量血水/膿、分泌物發出惡臭時,應儘速帶寶寶去看醫生。
新生兒口腔清潔
新生兒通常五個月後才會開始長牙,還沒長牙前仍需每天進行口腔清潔,避免細菌感染。
理想上每次喝奶完&睡前都需要清潔,實務上一天至少清潔一次即可。
- 口腔清潔四步驟:
- 準備工具:溫的飲用水、紗布巾,並確實洗淨雙手
- 沾溼紗布:用紗布巾包住食指,沾點溫開水
- 清潔牙周:食指放進寶寶嘴巴裡,貼著牙肉輕輕畫圈,由上到下擦乾淨
- 清潔舌頭:從舌根開始由裡到外進行擦拭,留意力道要輕柔,避免引起嘔吐反應
新生兒的情緒照護
新生兒哭聲辨別
寶寶哭泣就是在表達需求,需要父母細心觀察、耐心找出哭鬧背後的真正原因。
依據哭泣的音頻&頻率,大至可分為 5 種需求類型:
需求 | 哭泣表現 |
---|---|
肚子餓 | 短促、音頻偏低、有規律,手指碰寶寶嘴巴時出現吸吮反應 |
吃太飽 | 短促、越哭越大聲,可能是尿布濕了、環境太冷/太熱、驚嚇導致 |
不舒服 生病 | 無特定哭聲,當所有可試的方法都試過,寶寶仍持續哭鬧,很有可能就是生病了 |
感到疼痛 | 發出單一且高音頻的哭聲,痛症未解的情況下哭聲也會持續重複,常見症狀如脹氣、尿布疹、中耳炎 |
腸絞痛 | 每天同一個時間突然開始哭鬧,哭鬧時間可能會長達 3~4 個小時,伴隨身體緊繃、背部拱起、拳頭緊握等現象 |
5S法幫助新生兒停止哭鬧
- 包緊 ( Swaddle):以包巾包住寶寶,模擬寶寶在子宮的狀態達到安撫作用
- 側躺 (Side/ Stomach Position):一手托住著寶寶屁股、一手扶著脖子,讓寶寶側躺在臂彎,或是頭靠在大人肩膀、身體趴在照顧者身上的方式達到安撫作用
- 發出噓聲 (Shushing):發出單一、平穩、低頻類似白噪音的聲音,模擬寶寶在子宮內聽到的音頻,寶寶會比較安心
- 搖晃 (Swinging):輕輕搖晃寶寶是很有效的安撫方式,若寶寶躺在搖床上,須留意搖晃的頻率(慢速為佳),搖太快或太大力都會造成反效果
- 吸吮 (Sucking):一歲前的寶寶處於口腔期,親餵是最好的滿足方式,也可以用奶嘴輔助,當寶寶的需求被滿足,安全感也會跟著提升
新生兒的疾病照護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症狀為皮膚&眼白顏色變黃,原因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數值過高而導致。
- 黃疸類型:
- 生理性黃疸:
60% 的新生兒出生後 2~3 天會有黃疸現象,屬於新生兒常見症狀而非疾病,不需要特別治療,1~2 週內顏色便會逐漸退去、恢復正常。
- 母乳性黃疸:
可能是因為寶寶母乳攝取不足或是母乳成分而導致,持續時間較長約 2-3 個月,建議媽咪可先與醫師討論哺餵方式,不需要立即停止餵母乳。
- 病理性黃疸:
出生第 1 天便有黃疸現象,且持續時間超過 2 星期,發生原因通常與先天疾病有關,像是早產兒、蠶豆症、先天性膽道閉鎖等等,須住院持續觀察直至好轉。
- 黃疸常見的治療方式:照光
- 照護黃疸寶寶的注意事項:
- 勿擅自餵食藥物
- 確認寶寶有吃飽:奶量足夠有利於膽紅素排出
- 留意寶寶的體重變化、活動力、排泄次數、大便顏色是否正常
- 觀察寶寶的膚色變化:以手指輕壓額頭皮膚,放開後觀察是否有發黃,膚色越來越黃,需立即就醫
- 黃疸的擴散範圍:通常黃但症狀會先從「頭部」開始,若一天內由臉擴散至胸部或腹部,需立即就醫
新生兒腸絞痛
寶寶未滿 4 個月前,因腸壁神經發展不完全,當腸道蠕動過快時容易糾結在一起,進而導致腹部經孿疼痛。一般來說出生 6 個月後,發生腸絞痛的頻率會逐漸降低。
腸絞痛的判斷準則: 333 Wessel 氏準則
- 每天哭鬧超過 3 小時
- 每週哭鬧超過 3 天
- 持續哭鬧超過 3 週
腸絞痛的處理方式:
- 5S 安撫口訣
- 親餵寶寶:營養來源為母奶,媽咪可先暫停食用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甜食、乳製品、帶殼海鮮、 咖啡、辛香類,避免引起寶寶腸胃不適
- 瓶餵寶寶:選擇水解配方奶粉,降低牛奶蛋白過敏造成的腸絞痛機率
- 吃益生菌:目前臨床實驗證實,益生菌R菌 (L.reuteri) 是少數被報導可緩解腸絞痛症狀的菌種
- 若情況嚴重或頻率頻繁,建議先帶寶寶看醫生,依據醫師處方餵寶寶吃藥
新生兒眼屎多
新生兒的鼻淚管由於尚未發展成熟,容易有阻塞的情況,當流不出去的淚水累積在眼睛一段時間,便形成眼屎。
眼屎顏色呈現白色、淡黃色皆屬正常,媽咪們可透過一天 2-3 次的頻率幫寶寶按摩鼻淚管,疏通後眼屎多的情況便會改善;
若眼屎顏色很黃、眼白處紅紅的,很有可能是細菌感染發炎,建議儘速看醫生確認原因。
- 清潔眼睛分泌物的步驟:
- 準備消毒紗布(棉球亦可)、一碗溫水,清潔前確實洗淨雙手
- 沾溼消毒紗布,若分泌物較多,可先將紗布敷在寶寶睫毛上軟化分泌物
- 以內眼角帶到外眼角的方向,輕輕擦拭掉分泌物
新生兒發燒處理
以新生兒來說,最準確的體溫量測方式為「肛溫」,其次是額溫、腋溫、耳溫。
寶寶體溫高於 38°C 代表發燒了,特別是出生 3 個月以下的嬰兒,有高燒情況建議立即就醫
- 隨體溫增減衣物,發熱時應避免穿多、蓋被悶汗,手腳冰冷則增加衣物或蓋被
- 以溫水擦澡,並留意浴室溫度不可過低
- 補充水分避免脫水 (母乳或是配方奶都算)
- 維持室內空氣流通
- 勿自行買成藥讓寶寶服用
- 隨時留意寶寶的狀況,感受到異常(如虛弱、過度嗜睡、尿量大幅度減少、嘔吐),或是體溫高於 40°C、兩天內有 2 次高於 39°C,代表處於高危險階段,務必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