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有你 ISUNEED
新生兒照顧知識大全:育兒準備、照護技巧

新生兒照顧知識大全:育兒準備、照護技巧

Mar 25. 2025

寶的出生對於新手爸媽來說除了充滿喜悅,也伴隨著各種焦慮與不安,本篇文章將針對新手爸媽可能會遇到的新生兒狀況、育兒疑問逐一解答。

 

本文大綱

◎ 迎接新生兒的相關準備

◎ 新生兒的哺餵照顧

◎ 新生兒照顧指南攻略 

 

迎接新生兒的相關準備

 

新生兒用品清單

新生兒需要用到的物品很多,建議新手父母可於寶寶出生前 3 個月開始羅列清單,預留時間安排採買計畫,出生前 2 個月再著手進行採買。

 

以下依據使用目的,提供七大類新生兒用品清單:

  1. 新生兒衛生用品

尿布:新生兒尺寸通常為NB,購買時可先買1個月會用到的量,之後再依寶寶體型補貨

不含酒精、香料的濕巾:挑選成分單純且有清楚標示的產品

尿布墊或防水墊巾:防止換尿布時突然尿濕環境

口水巾/紗布巾:使用頻率高,建議準備至少10 條(同尺寸的各2~3條),材質要柔軟親膚

  1. 新生兒衣物

連身包屁衣:每天都需要替換,可先準備 6~8 件,以開襟式(方便穿脫)、材質透氣親膚佳

輕薄透氣的紗布被

手套:防止抓傷

襪子

  1. 新生兒清潔用品

澡盆

親膚毛巾、浴巾

溫和的奶瓶洗碗精

溫和的洗浴用品

成分單純的洗衣精

  1. 新生兒哺育用品

奶瓶:數量8~10 支,120-240cc的可多準備

奶瓶長柄清潔刷

配方奶:先買一罐,確定寶寶適合再買多入

奶瓶消毒器

奶嘴

固齒器

  1. 新生兒寢具用品

嬰兒床或便攜式嬰兒箱

防水保潔墊、床套

不需要枕頭(有窒息風險

寶寶監視器

  1. 新生兒日常護理用品

嬰兒指甲刀或嬰兒磨甲機

體溫計/耳溫槍

屁屁膏:每次換尿布時補塗,防止紅屁屁

寶寶乳液

紗布:護理臍帶或清潔口腔使用

消毒棉棒

  1. 新生兒外出相關用品

嬰兒汽車安全座椅

嬰兒車

嬰兒背帶/背巾

容量充足的外出包/媽媽包

攜帶型風扇

 

新生兒的哺餵照顧

 

餵奶時間及頻率

新生兒進食時間不固定,建議餓了就餵,順應寶寶的需求哺乳,不要因為不是進食時間,而拒絕哺餵。

若不方便親餵而採取瓶餵,須留意:

  • 時間:寶寶通常每 3~4 個小時會需要喝奶,一天的喝奶次數約 8~12 次,隨著月年齡增長,喝奶頻率也會漸漸下降。
     
  • 奶量新生兒每日奶量公式=寶寶體重 (KG)X150 ± 30cc
    舉例:寶寶體重 3 公斤,一天的喝奶量約420-480 cc

 

✷小提醒:

寶寶喝奶量只是一個參考數字,同步觀察寶寶其他生理面向,如活動力、排泄狀態是否良好等等,更能準確判定寶寶是否吃得足夠。

 

怎麼判斷寶寶餓了

八個判斷訊號

  • 有點餓:舔嘴唇、吸手、嘴巴會微微噘起來一開一合、轉頭
     
  • 感覺餓:吃手、瘋狂搖頭轉來轉去、情緒略激動(表情有點要哭不哭)
     
  • 非常餓:大聲哭鬧

 

哺乳技巧

  • 母乳寶寶的哺乳技巧
    • 哺乳姿勢:無固定姿勢,用媽媽自己覺得舒適且放鬆的姿勢坐著或躺者即可
       
    • 寶寶的臉、胸部、腹部要面向媽媽維持同一個方向,當寶寶靠近乳房時會有自然的尋乳反射,嘴巴張大後便可讓寶寶含住乳暈與乳頭
       
    • 正確的含乳姿勢不會讓乳頭有疼痛感,且能明確觀察到寶寶規律的吸吮頻率+清楚的吞嚥聲音
       
    • 哺乳時間:一側建議 15~30 分鐘
  • 瓶餵寶寶的哺乳技巧
    • 選擇流速慢的寬式奶嘴頭,讓寶寶能依據自己的速度喝奶
       
    • 讓寶寶以坐姿坐在媽媽腿上,奶瓶與地面平行,確保奶嘴裡持續有奶水
       
    • 中途寶寶若不想喝,可先幫寶寶拍嗝,讓寶寶休息一下再繼續
  • 拍嗝姿勢

拍嗝是為了幫寶寶把喝奶時不小心吸到的空氣拍出來,避免腸胃不適常見的拍嗝姿勢包含:

  • 肩趴拍嗝
  • 坐腿拍嗝
  • 趴腿拍嗝

 

溢奶/吐奶處理方法

溢奶、吐奶=輕微的胃食道逆流

寶寶的胃很小,加上賁門功能尚未發展成熟,沒辦法把食物完全鎖在裡面,進食後便會有溢奶或吐奶情況,滿一歲後則會漸漸趨緩

 

  • 六個避免溢奶/吐奶的方法:
  1. 親餵寶寶:留意含乳姿勢是否正確,姿勢正確吐奶機率低且媽咪的乳頭也不太會痛
     
  2. 瓶餵寶寶:留意寶寶嘴巴與奶嘴的密合度&吞嚥動作,若奶嘴的孔洞太小,寶寶吸吮困難便容易吸到過多空氣,孔洞太大則容易讓奶水快速進入口中而噎到
     
  3. 喝奶中間&喝完奶可以幫寶寶拍嗝,排出空氣
     
  4. 喝完奶後 30 分鐘內,不要高舉寶寶或是大力玩耍,情緒起伏大的寶寶(興奮或大聲哭鬧都算),吐奶機率也會比較高
     
  5. 喝完奶後避免立刻平躺,以直立方式抱著寶寶約 15 分鐘,降低吐奶機率
     
  6. 提高餵奶頻率,改為少量多餐

 

經驗上來看,只要寶寶生長發育正常,每個月體重、身高穩定增加,精神好沒有合併症狀(發燒、咳嗽),即使有溢吐奶的情況也不需要太擔心。

 

若寶寶幾乎每一餐都有噴射性吐奶嘔吐物含有綠色膽汁血絲每個月體重增加緩慢甚至下降,請爸媽立即就醫找出原因。

 

打嗝處理方法

  • 引起新生兒打嗝的可能因素:
    • 寶寶喝奶時完全平躺
    • 奶嘴大小不符合寶寶嘴型
    • 激烈哭鬧時間長,導致吸入過多空氣
    • 全親餵,媽咪吃太多易產生氣體的食物
       
  • 正常情況下,新生兒打嗝約 5-10 分鐘會自己停止
    可多觀察寶寶打嗝是否跟特定狀況有關,有異常時較能立即察覺&調整。

     
  •  五個舒緩打嗝的方式:
  1. 調整含乳姿勢,避免平躺餵奶
  2. 觀察奶嘴孔洞大小是否適合寶寶,過大或過小都可能造成寶寶打嗝
  3. 喝奶後打嗝:餵奶中間或是餵奶後輕拍寶寶背部
  4. 若寶寶對牛奶過敏,建議依據醫師指示,換成特殊配方的奶粉
  5. 餵完奶後可稍微讓寶寶以直立姿勢休息,避免立刻平躺

 

新生兒照顧指南攻略

 

新生兒的排泄照護

 

如何幫新生兒換尿布

  • 新生兒平均每 2~3 小時會換一次尿布,一天約換 8~10 次
     
  • 有以下現象時,代表該換尿布了:
    • 有味道:聞起來有淡淡阿摩尼亞味
    • 尿布變重:浸濕的尿布有明顯的下垂感
    • 尿濕顯示計變色:變色代表排泄物已達一定程度

 

  • 換尿布的前置準備物品:

保潔墊/尿布墊

乾淨衣物

新尿布

屁屁膏

尿布桶/垃圾桶

棉花球/毛巾/乾紙巾

 

  • 幫新生兒換尿布的步驟
  1. 找一個平坦的空間鋪上尿布墊
     
  2. 確實清潔雙手,確保所需物品都放手邊,避免手忙腳亂
     
  3. 讓寶寶以仰躺的方式躺著,輕抓寶寶腳踝,抬高下半身,攤開新尿布後疊在舊尿布下方
     
  4. 打開尿布,男寶寶可先用紙巾蓋在生殖器上(避免寶寶突然尿尿),接著將乾紙巾或棉花球沾濕,清潔有沾到排泄物的地方,若有紅屁屁的狀況,可於清潔後塗抹屁屁膏
     
  5. 黏緊尿布,尿布跟身體間要留一個指頭的縫隙,順好防漏側邊即完成

 

觀察新生兒的排泄

寶寶的排泄狀況是觀察寶寶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可透過三個面向來判斷:

 

新生兒的小便:

  • 次數:新生兒小便次數一天可達 10~30 次
  • 次數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

 

新生兒的大便:

  • 質地:
    • 母乳寶寶:稀稀糊糊、混有白色米粒狀
    • 配方奶寶寶:偏黏稠泥狀
  • 頻率:
    • 母奶寶寶:一天約 3~10 次
    • 配方奶寶寶:一天約 2 次、或是 2~3 天一次
  • 顏色:
    • 濃稠墨綠色:出生後 2~3 天內的胎便顏色
    • 金黃色:母奶寶寶常見的便便顏色
    • 土黃色:配方奶寶寶常見的便便顏色

 

什麼樣的新生兒大便建議就醫

  • 大便有血絲、肛門出血
  • 大便顏色為淺黃色灰白色黑色紅色深紅色
  • 大便質地像豆腐渣
  • 腹瀉/便秘嚴重,且有合併症狀如脫水、發燒、嘔吐
  • 腹部嚴重腫脹
  • 體重下降或是上升極緩慢

 

新生兒紅屁屁護理方式

新生兒的肌膚比成人薄,當屁股長時間接觸具刺激性的排泄物,肌膚會有泛紅、起疹子的狀況,也就是所謂的「尿布疹」。

 

常見的尿布疹特徵:

  • 脫皮、刺痛
  • 紅腫
  • 寶寶情緒容易焦躁不安、睡不好或是莫名哭鬧

 

尿布疹照護要點:

◎延伸閱讀:紅屁屁該不該看醫生?13 大熱門屁屁膏推薦

 

新生兒的睡眠照護

 

新生兒的睡眠表現

新生兒一天的總睡眠時間約 16~18 小時,由於尚未有固定作息,加上睡眠週期短,平均 1~4 小時會醒一次,有睡睡醒醒的情況屬於正常現象

 

若遇到寶寶喝奶喝到一半睡著,可參考以下 5 個作法喚醒寶寶:

  1. 刺激寶寶觸覺,如輕搔、輕拍寶寶的背部,摸摸腳掌、臉頰、下巴等
     
  2. 打開寶寶的包巾讓手腳露出來,涼快一些可讓寶寶保持清醒
     
  3. 觀察寶寶的喝奶狀況,若停止吸吮,可以先將奶瓶移開,讓寶寶以直立方式站著拍嗝,結束再繼續餵
     
  4. 餵奶時盡量維持房間明亮,讓寶寶知道現在是吃飯時間
     
  5. 親餵媽咪可換邊餵奶,或是擠出些許奶水沾到寶寶唇上,重新啟動寶寶的吸吮反應

 

新生兒的睡眠環境建議

衛福部建議,安全的睡眠環境需遵循以下 5 大原則:

  1. 同室不同床:避免讓寶寶與其他人睡在同一張床,降低嬰兒猝死風險
     
  2. 蓋毛巾或毛毯時,最高蓋到寶寶胸部,或使用睡袋型睡衣,降低窒息風險
     
  3. 嬰兒床要堅固、平整,床上不可放置枕頭、填充玩具等鬆軟物品
     
  4. 保持環境通風涼爽:嬰兒的體溫通常比大人高,睡覺時避免幫寶寶穿太多衣服
     
  5. 維持無菸環境

 

安全的睡眠姿勢

寶寶最安全的睡眠姿勢為仰睡

側睡、趴睡都會增加寶寶窒息的可能性。

 

由於嬰兒在睡夢中神經反應不佳,還不會翻身時,趴睡或側睡會讓呼吸道無法保持通暢,進而產生窒息。

 

培養新生兒睡前儀式

培養睡前儀式不僅能幫助寶寶快速入睡,也能讓寶寶睡得較安穩

也因為每個寶寶個性不同,並沒有所謂最好或最有用的儀式,關鍵在於

儀式能簡單被複製,照顧者換人也可執行

儀式能規律進行,外出過夜也做得到

 

  • 五個常見的哄睡儀式
  1. 洗澡放鬆:熱水可以讓寶寶全身放鬆,可視情況搭配草本湯浴,以藥草香氣安撫寶寶,寶寶情緒穩定,夜間較不會驚醒
     
  2. 養成特定的衛生習慣:如睡前刷牙、換尿布、換睡衣,習慣後寶寶便會知道等等該睡覺了
     
  3. 說故事:內容不要太激烈,角色不同但內容維持一致
     
  4. 玩小遊戲:不限形式,不會讓小朋友亢奮的靜態遊戲都可以試試看
     
  5. 房間燈光調成昏暗黃光:睡覺前玩不要手機,藍光或白光都會讓寶寶不想睡覺

 

寶寶 3 個月大後便可開始培養睡前儀式,隨著月齡增加,寶寶會有更多發展行為,同樣的儀式可能不再起作用,提醒父母需持續觀察、滾動式調整,跟寶寶的默契才會越來越好哦!

 

新生兒的作息照護

寶寶出生 6 個月後才會有較固定的睡眠週期

若希望寶寶建立規律的作息,建議先用紙本或手機紀錄寶寶每天的生理需求,如多久醒一次、多久需要喝奶等等,找出規律後再慢慢培養。

 

三個養成穩定作息模式的原則

  • 餵食:關鍵點在於確定寶寶吃飽但不吃撐,有吃飽睡眠週期便會自然延長。
     
  • 護理:喝完奶後寶寶會有一小段的清醒時間,趁這段時間幫寶寶拍嗝、換尿布、或是直立 15~30 分鐘避免溢吐奶;當寶寶的生理需求都有被解決,睡著後便不太會醒,起床次數也會漸漸減少。
     
  • 哄睡:生理需求都被解決後寶寶便會想睡了,當寶寶開始有睏意,把寶寶放到床上,養成自我哄睡的習慣,即使半夜醒來也能再自行入睡。

若寶寶睡著後很快醒來,有可能是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可回想在上一個「護理」步驟是否有漏掉的,做完再次哄睡即可。

 

新生兒的清潔照護

 

如何幫新生兒洗澡

 

  • 幫新生兒洗澡的五大原則
  1. 新生兒肌膚脆弱,不需要天天洗澡,一個禮拜 2-3 次為佳
     
  2. 喝奶前後、寶寶犯睏時不要洗澡
     
  3. 洗澡全程都要用手扶著寶寶,不可讓寶寶獨自留在浴盆
     
  4. 洗澡時間不宜過久,過程中留意寶寶保暖度
     
  5. 維持室內溫暖度,避免寶寶離開溫水後著涼

 

  • 安全洗澡七步驟
  1. 準備洗澡物品:包含澡盆、小毛巾、浴巾、尿布、乾淨衣物
     
  2. 確認水溫:手腕內側伸進水裡感受,不會太燙的溫度就是適合的溫度
     
  3. 橄欖球抱法:先用衣服或是包巾包住寶寶身體部位,接著讓寶寶平躺在手肘上,用手掌托著寶寶頸部,腋下輕輕夾住寶寶的腿(類似抱橄欖球姿勢)
     
  4. 擦拭臉部:將乾淨的小毛巾沾溼,由內而外先擦拭整個外眼角,接著清洗鼻翼、人中、嘴唇下方、耳朵等部位
     
  5. 洗頭髮:洗完臉後維持原姿勢,將毛巾浸濕後擦拭寶寶頭髮或是用流水輕輕沖洗,清洗完成再用乾毛巾擦乾頭髮
     
  6. 放入澡盆洗身體:脫掉身體包巾,把寶寶放進澡盆中,一手扶著寶寶脖子,另一隻手拿著濕毛巾輕輕擦拭身體,針對手指、腳縫處加強清洗
     
  7. 擦乾穿衣:洗完儘速擦乾全身,接著穿尿布,若肌膚較乾燥,可於此時擦上保濕乳液,再穿上乾淨衣物
    (◉延伸閱讀:12 大熱門寶寶乳液推薦

 

如何幫新生兒剪指甲

指甲容易藏污納垢,不修剪還可能讓寶寶不小心抓傷臉頰,以下提供新手爸媽三個剪指甲的小技巧: 

  1. 挑對工具:挑選嬰兒專用的指甲剪或是磨甲機,上手容易且安全
     
  2. 指甲長度指甲長度要比指頭略長,剪太短寶寶會覺得不舒服
     
  3. 修剪時機:寶寶熟睡時修剪,成功率高

 

如何照護新生兒臍帶

新生兒的臍帶平均出生後 10~14 天會自動脫落,照護步驟如下:

  1. 準備工具:消毒棉棒、濃度 75% 酒精(消毒用)、濃度 95% 酒精(乾燥用)
     
  2. 洗淨雙手
     
  3. 消毒傷口:用消毒棉棒沾取濃度 75% 酒精,稍微撥開肚臍,由內而外去除肌膚上的分泌物、血絲,留意棉棒不要來回摩擦,可多重複幾次去除的動作,直到棉棒上沒有血絲或分泌物
     
  4. 乾燥:拿取新的消毒棉棒沾取濃度 95%酒精,擦拭肚臍周圍加速乾燥 
     
  5. 若寶寶肚臍紅種狀況嚴重、傷口出現大量血水/膿、分泌物發出惡臭時,應儘速帶寶寶去看醫生。

 

新生兒口腔清潔

新生兒通常五個月後才會開始長牙,還沒長牙前仍每天進行口腔清潔,避免細菌感染

理想上每次喝奶完&睡前都需要清潔,實務上一天至少清潔一次即可

 

  • 口腔清潔四步驟:
  1. 準備工具:溫的飲用水、紗布巾,並確實洗淨雙手
     
  2. 沾溼紗布:用紗布巾包住食指,沾點溫開水
     
  3. 清潔牙周:食指放進寶寶嘴巴裡,貼著牙肉輕輕畫圈,由上到下擦乾淨
     
  4. 清潔舌頭:從舌根開始由裡到外進行擦拭,留意力道要輕柔,避免引起嘔吐反應

 

新生兒的情緒照護

 

新生兒哭聲辨別

寶寶哭泣就是在表達需求,需要父母細心觀察、耐心找出哭鬧背後的真正原因。

 

依據哭泣的音頻&頻率,大至可分為 5 種需求類型:

需求 哭泣表現
肚子餓 短促、音頻偏低、有規律,手指碰寶寶嘴巴時出現吸吮反應
吃太飽 短促、越哭越大聲,可能是尿布濕了、環境太冷/太熱、驚嚇導致
不舒服
生病
無特定哭聲,當所有可試的方法都試過,寶寶仍持續哭鬧,很有可能就是生病了
感到疼痛 發出單一且高音頻的哭聲,痛症未解的情況下哭聲也會持續重複,常見症狀如脹氣、尿布疹、中耳炎
腸絞痛 每天同一個時間突然開始哭鬧,哭鬧時間可能會長達 3~4 個小時,伴隨身體緊繃、背部拱起、拳頭緊握等現象

 

5S法幫助新生兒停止哭鬧

五大安撫口訣

  1. 包緊 ( Swaddle):以包巾包住寶寶,模擬寶寶在子宮的狀態達到安撫作用
     
  2. 側躺 (Side/ Stomach Position):一手托住著寶寶屁股、一手扶著脖子,讓寶寶側躺在臂彎,或是頭靠在大人肩膀、身體趴在照顧者身上的方式達到安撫作用
     
  3. 發出噓聲 (Shushing):發出單一、平穩、低頻類似白噪音的聲音,模擬寶寶在子宮內聽到的音頻,寶寶會比較安心
     
  4. 搖晃 (Swinging):輕輕搖晃寶寶是很有效的安撫方式,若寶寶躺在搖床上,須留意搖晃的頻率(慢速為佳),搖太快或太大力都會造成反效果
     
  5. 吸吮 (Sucking):一歲前的寶寶處於口腔期,親餵是最好的滿足方式,也可以用奶嘴輔助,當寶寶的需求被滿足,安全感也會跟著提升

 

新生兒的疾病照護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症狀為皮膚&眼白顏色變黃,原因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數值過高而導致。

  1. 生理性黃疸:

60% 的新生兒出生後 2~3 天會有黃疸現象,屬於新生兒常見症狀而非疾病,不需要特別治療,1~2 週內顏色便會逐漸退去、恢復正常。

  1. 母乳性黃疸:

可能是因為寶寶母乳攝取不足或是母乳成分而導致,持續時間較長約 2-3 個月,建議媽咪可先與醫師討論哺餵方式,不需要立即停止餵母乳。

  1. 病理性黃疸:

出生第 1 天便有黃疸現象,且持續時間超過 2 星期,發生原因通常與先天疾病有關,像是早產兒、蠶豆症、先天性膽道閉鎖等等,須住院持續觀察直至好轉。

  • 黃疸常見的治療方式:照光

透過照射特定波長的藍光,降低血液中的膽紅素值。

 

  • 照護黃疸寶寶的注意事項
  1. 勿擅自餵食藥物
  2. 確認寶寶有吃飽:奶量足夠有利於膽紅素排出
  3. 留意寶寶的體重變化、活動力、排泄次數、大便顏色是否正常
  4. 觀察寶寶的膚色變化:以手指輕壓額頭皮膚,放開後觀察是否有發黃,膚色越來越黃,需立即就醫
  5. 黃疸的擴散範圍:通常黃但症狀會先從「頭部」開始,若一天內由臉擴散至胸部或腹部,需立即就醫

 

新生兒腸絞痛

寶寶未滿 4 個月前,因腸壁神經發展不完全,當腸道蠕動過快時容易糾結在一起,進而導致腹部經孿疼痛。一般來說出生 6 個月後,發生腸絞痛的頻率會逐漸降低。

 

腸絞痛的判斷準則: 333 Wessel 氏準則

  • 每天哭鬧超過 3 小時
  • 每週哭鬧超過 3 天
  • 持續哭鬧超過 3 週

 

腸絞痛的處理方式

  1.  5S 安撫口訣
     
  2. 親餵寶寶:營養來源為母奶,媽咪可先暫停食用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甜食、乳製品、帶殼海鮮、 咖啡、辛香類,避免引起寶寶腸胃不適
     
  3. 瓶餵寶寶:選擇水解配方奶粉,降低牛奶蛋白過敏造成的腸絞痛機率
     
  4. 吃益生菌:目前臨床實驗證實,益生菌R菌 (L.reuteri) 是少數被報導可緩解腸絞痛症狀的菌種
     
  5. 若情況嚴重或頻率頻繁,建議先帶寶寶看醫生,依據醫師處方餵寶寶吃藥

 

新生兒眼屎多

新生兒的鼻淚管由於尚未發展成熟,容易有阻塞的情況,當流不出去的淚水累積在眼睛一段時間,便形成眼屎。

眼屎顏色呈現白色、淡黃色皆屬正常,媽咪們可透過一天 2-3 次的頻率幫寶寶按摩鼻淚管,疏通後眼屎多的情況便會改善;

若眼屎顏色很黃、眼白處紅紅的,很有可能是細菌感染發炎,建議儘速看醫生確認原因。

 

  • 清潔眼睛分泌物的步驟
  1. 準備消毒紗布(棉球亦可)、一碗溫水,清潔前確實洗淨雙手
     
  2. 沾溼消毒紗布,若分泌物較多,可先將紗布敷在寶寶睫毛上軟化分泌物
     
  3. 以內眼角帶到外眼角的方向,輕輕擦拭掉分泌物

 

新生兒發燒處理

以新生兒來說,最準確的體溫量測方式為「肛溫」其次是額溫、腋溫、耳溫。

 

寶寶體溫高於 38°C 代表發燒了,特別是出生 3 個月以下的嬰兒,有高燒情況建議立即就醫

 

若醫生判定可帶回家照護,需留意以下六個重點:

  1. 隨體溫增減衣物,發熱時應避免穿多、蓋被悶汗,手腳冰冷則增加衣物或蓋被
     
  2. 溫水擦澡,並留意浴室溫度不可過低
     
  3. 補充水分避免脫水 (母乳或是配方奶都算)
     
  4. 維持室內空氣流通
     
  5. 勿自行買成藥讓寶寶服用
     
  6. 隨時留意寶寶的狀況,感受到異常(如虛弱、過度嗜睡、尿量大幅度減少、嘔吐),或是體溫高於 40°C、兩天內有 2 次高於 39°C,代表處於高危險階段,務必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