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有你 ISUNEED
紅藜麥怎麼煮?從清洗、煮法技巧、挑選方式到四種食譜,一篇教你煮出美味紅藜麥!

紅藜麥怎麼煮?從清洗、煮法技巧、挑選方式到四種食譜,一篇教你煮出美味紅藜麥!

May 15. 2024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子有你團隊希望從飲食著手,寫出最能幫助父母和寶貝的實用文章!

本編文章特別邀到李姿伶營養師,以專業的角度為文章內容提供專業審核,從紅藜麥*的挑選方式、煮法技巧到四種變化食譜,手把手教你煮出最美味的紅藜饗宴!

*紅藜、紅藜麥這兩個名詞常被搞混和誤用,本篇文的紅藜麥是指「台灣紅藜

 

煮紅藜麥前的清洗方式

  • 清洗重點:紅藜麥外殼含有皂素,若沒有清洗乾淨,吃起來會苦苦的不好入口
     
  • 準備工具:細篩網
     
  • 清洗步驟:
  1. 準備一杯紅藜麥(份量可自行增減)
     
  2. 把紅藜麥倒進細篩網,連同細篩網一起移到水龍頭底下
     
  3. 打開水龍頭,以流動清水清洗篩網內的紅藜麥重複沖洗2-3次,一開始會有泡泡產生,此時可用手指輕輕搓揉紅藜麥,洗到沒有泡泡即完成。

  • 常見QA

紅藜麥一定要洗嗎?

要洗,因紅藜麥外殼含有天然皂素,若沒有清洗乾淨,吃起來會苦。


有推薦的篩網嗎?

紅藜麥顆粒細小,篩網越細清洗時越不容易掉出來,網路購買若看不出篩網密度,可根據目數進行挑選。

目數越大篩網越細,買目數大的就對了!


要怎麼判斷有沒有洗乾淨?

以流動清水洗到沒有泡泡即可。

有殼的紅藜,一剛開始洗不到皂素層,不會馬上起泡。建議有殼紅藜可以清洗久一些,確保皂素完全被洗除。

 

紅藜麥的基本煮法

1 杯生的紅藜麥可煮出 3 杯熟的紅藜麥

以下烹煮基準皆為 1 杯生的紅藜麥

 

煮法 1:瓦斯爐水煮

準備材料:1 杯紅藜麥+4 杯水

比例 ⮕ 紅藜麥:水=1:4

烹煮步驟如下:

  1. 先將 4 杯水倒入鍋中以中大火煮滾,煮滾後再倒入洗好的紅藜麥
     
  2. 蓋上蓋子後轉小火悶煮 15 分鐘,煮熟的紅藜麥會爆出白色小芽
     
  3. 確認紅藜麥煮熟後便可關火,將鍋具的水用濾網篩出,香噴噴的紅藜麥就煮好啦!

 

煮法 2:電鍋蒸煮

準備材料:1 杯紅藜麥+ 1-1.5 杯內鍋水+1杯外鍋水

比例⮕ 紅藜麥:內鍋水量:外鍋水量=1:1~1.5:1

烹煮步驟如下:

  1. 將洗好的紅藜麥放入內鍋,接著依據自己喜歡的口感加入 1-1.5 杯水
     
  2. 將鍋子放進電鍋,外鍋倒入一杯水,蓋上蓋子後按下開關
     
  3. 開關跳起來後不要立刻開蓋,悶5-10分鐘後再拿出來
     
  4. 若此時紅藜麥沒有冒出白色小芽,外鍋可再加 0.5 杯水繼續悶煮

 

煮法 3:電子鍋煮

準備材料:1 杯紅藜麥+ 1-1.5杯水

比例⮕ 紅藜麥:水=1:1~1.5

烹煮步驟如下:

  1. 將洗好的紅藜麥放入內鍋,接著依據自己喜歡的口感加入 1-1.5 杯水
     
  2. 啟動電子鍋,選擇一般煮飯/ 白米模式即可

 

煮好的紅藜麥有著淡淡的穀物香,非常適合搭配其他食材一起食用,建議大家可以一次煮多一點放冷藏或冷凍,冷藏可保存3-4天,冷凍最多可保存3-6個月,想加點料隨時都可以從冰箱拿!

 

煮點不一樣的!紅藜麥的進階食譜

 

食譜 1:紅藜蒸蛋

  • 準備材料:
  1. 雞蛋 2-3 顆
  2. 帶殼紅藜麥 1 人份(約 10-15g)
  • 烹煮步驟:
  1. 將帶殼紅藜麥洗淨,接著放入炒鍋,加入少許油快炒至熟透
  2. 將全部的雞蛋打散放進碗裡攪拌均勻,接著將炒過的紅藜麥倒入,少許鹽巴調味
  3. 將碗放進微波爐,以中火微波 5 分鐘即完成
  • 注意事項:
  1. 紅藜麥炒過後口感會較蓬鬆,若嫌麻煩也可以直接用蒸的
  2. 鹽巴可用雞高湯、醬油代替,風味會更有層次
  3. 若家裡沒有微波爐,也可改用電鍋,外鍋加一杯水,開關跳起來後再悶 5 分鐘即完成

 

食譜 2:紅藜優格拌沙拉

  • 準備材料:
  1. 帶殼紅藜麥 50g
  2. 蘿蔓萵苣 150g
  3. 芝麻葉 50g
  4. 堅果一把
  5. 希臘優格 300g
  6. 初榨橄欖油
  • 烹煮步驟:
  1. 帶殼紅藜麥洗淨後放入電鍋,外鍋一杯水蒸熟
  2. 蘿蔓萵苣洗淨,切段或是手撕成入口大小
  3. 將電鍋內的紅藜麥取出冷卻,加入少許鹽&橄欖油攪拌均勻
  4. 拿出餐盤,依序放入蘿蔓萵苣、洋蔥絲、芝麻葉,接著撒上攪拌均勻的紅藜麥&堅果,最後再放上希臘優格,營養滿分無負擔沙拉就完成了!
  • 注意事項:
  1. 蘿蔓萵苣&芝麻葉可替換成自己喜歡的生菜
  2. 帶殼紅藜麥建議可多煮一些,沒吃完的冷藏,要用就有

 

食譜 3:紅藜毛豆涼拌豆腐

  • 準備材料:
  1. 帶殼紅藜麥 50g
  2. 毛豆 200g
  3. 嫩豆腐半盒
  4. 胡麻醬
  5. 黑胡椒
  6. 初榨橄欖油
  • 烹煮步驟:
  1. 起一鍋熱水,洗淨帶殼紅藜麥&毛豆後放入滾水煮熟,瀝乾後放涼備用
  2. 嫩豆腐切塊放入碗中, 接著再依序放入煮熟的紅藜麥&毛豆
  3. 加入橄欖油、胡麻醬後攪拌均勻,最後撒上黑胡椒,完成!
  • 注意事項:
  1. 若介意豆腐的生味,也可將豆腐川燙 2-3分鐘,做成溫沙拉
  2. 黑胡椒可替換成別的辛香料,如紅椒粉、香草鹽;胡麻醬可替換成和風柴魚醬油,口味較日式
  3. 葷食者可將嫩豆腐換成雞胸肉

 

食譜 4:紅藜肉絲蛋炒飯

  • 準備材料:
  1. 白米 ½ 杯
  2. 紅藜麥 ½ 杯
  3. 雞蛋 1 顆
  4. 洋蔥 ⅓ 顆
  5. 肉絲 100g 
  6. 蔥半支
  7. 蒜頭 3-4顆
  8. 鹽巴
  9. 白胡椒粉
  • 烹煮步驟:
  1. 米&紅藜洗乾淨,先煮成紅藜飯(參考做法:紅藜飯怎麼煮?
  2. 青蔥洗淨後切段、洋蔥切塊、蒜頭切碎末後放旁邊備用
  3. 熱鍋熱油,雞蛋攪拌均勻後倒入鍋內快速翻炒,半熟狀態時關火,倒入空碗備用
  4. 依情況再加入少許油,接著將蒜末、洋蔥及肉絲放入鍋中翻炒
  5. 等肉絲顏色轉為白色,加入煮好的紅藜飯&半熟蛋,快速翻炒 2 分鐘
  6. 調味:依序加入鹽巴、胡椒,起鍋前再加入蔥花就完成囉
  • 注意事項:
  1. 冷飯較不容易黏鍋,可於前一天將紅藜飯煮好後冷藏
  2. 肉絲可替換成其他代白質,如:雞腿肉、蝦仁


如何挑選適合的紅藜麥來煮?

市面上常見的紅藜麥,主要分成「進口」&「國產」兩種,以下為大家整理了一份表格,簡單說明這兩種紅藜麥在外觀上的差異:

 

台灣紅藜麥 VS 進口紅藜麥

名稱 台灣藜 進口藜麥
品種 台灣原生種 南美原生種
外殼
顏色
較鮮艷
紅色、桃紅
橘紅、橘黃色
彩度低
紅色、白色、黑色
顆粒
大小
較小 較大
營養
價值
含較高的膳食纖維、蛋白質、鈣、鐵
維生素E、葉酸、類黃酮
含較高的
鋅多酚含量

 

脱殼紅藜麥 VS 帶殼紅藜麥

名稱 脫殼紅藜麥 帶殼紅藜麥
外觀 黃褐色 鮮豔桃紅色
口感 偏軟
無味道
偏硬
有淡淡苦味
營養
價值
抗氧化力
清除自由基
較完整
膳食纖維較多
適合
族群
牙口差
懶得處理食材
對口感無要求
偏好嚼勁口感
有時間處理食材
烘焙製品適用

 

若偏好有嚼勁口感且有時間處理食材,可選擇帶殼紅藜麥;擔心洗不乾淨、對食物口感較無要求,可選擇脫殼紅藜麥。

總結來說,不論是帶殼紅藜或是脫殼紅藜,都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挑選時依照自己的飲食習慣做選擇即可。

 

紅藜麥煮法常見問題

 

紅藜麥要煮多久?

不論是開火水煮、電鍋或是電子鍋,紅藜的烹煮時間皆落在 15 分鐘 左右便可完成。

 

讓紅藜麥煮起來更好吃的技巧?

先炒再煮,可以讓紅藜麥的口感更Q彈

✦作法

將洗好的紅藜倒入炒鍋,加入適量的油,以中小火快速翻炒 1-2 分鐘

水分蒸發後紅藜麥的口感便會變得蓬鬆有嚼勁。

 

紅藜飯怎麼煮?


營養價值豐富的紅藜除了單吃,也非常適合跟白飯一起烹煮,以下提供 2 個煮紅藜飯的小技巧:

  • Tip 1:比例▶ 紅藜麥 1:白米 4:水 5 
  • Tip 2:順序▶ 先放紅藜麥、再放白米 

這樣的放法,可以讓重量較輕的紅藜麥乖乖待在白米下面,即使受熱後也不會噴灑到電鍋&電子鍋的鍋蓋上。

PS. 若手邊沒有紅藜麥,也可替換成三色藜麥。

 

紅藜麥可以跟米一起洗嗎?

不建議

紅藜麥除了顆粒比白米小、重量也輕很多

若跟白米一起清洗紅藜麥會飄浮在水面上,反而更容易流入水槽,洗到最後從紅藜飯變成白飯⋯⋯

 

紅藜麥煮好之後能放多久?

  • 冰箱冷藏可保存3-4天
  • 冷凍最多則可保存3-6個月
  • 煮好的紅藜麥若吃不完,可先放進保鮮盒或是夾鏈袋,想吃就拿出來加熱,快速替餐點增添風味跟營養。

 

紅藜麥吃起來為什麼苦苦的?

紅藜麥的苦味源自於外殼含有天然「皂素」

清洗時只要確定沒有冒泡泡,代表大部分的皂素已被洗除若不確定是否有清洗乾淨或是嫌麻煩,也可以直接購買脫殼紅藜麥。

 

寶寶能吃紅藜麥嗎?

可以。
4-6 個月大的新生兒開始接觸副食品時便可加入紅藜麥,若擔心有苦澀味,可選擇口感較軟的脫殼紅藜麥。
(帶殼紅藜麥含有皂素,一定要清洗乾淨!)

 

可以每天吃紅藜麥嗎?

身體健康的成人,每天吃紅藜麥是沒問題的

研究指出體重 60 公斤的成人,一天吃 22 克的帶殼紅藜麥可有效預防大腸癌(每日食用上限則為65克)

 

由於紅藜麥含有豐富的鉀元素,有腎臟疾病的的人若要食用,需避免食用過量,造成身體負擔。